采访结束时,我问梅刚华:“铷原子钟技术走到头了吗?”
三
高精度星载铷钟于2013年研制成功,2015年开始装备北斗三号卫星。
通过激烈的竞争,武汉物数所拿到研究任务,便立即重建原子频标研究室,组建星载铷原子钟研究组。时任研究所所长叶朝辉院士亲自点将,由梅刚华出任研究室主任和研究组组长。
工程总体强有力地支持了梅刚华的意见。2011年,高精度铷钟和甚高精度铷钟两个攻关项目同时启动。一种技术同时布局两个项目,这在北斗系统技术攻关中是独一无二的。
趁热打铁。第二天,他到工厂加工了一个正式样件。再次测量,发现共振信号不仅还在,而且很强。短短两三天时间,一种新结构微波腔--梅刚华把它命名为开槽管微波腔--雏形就出来了。开槽管微波腔后来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,到现在仍然是精密测量院星载铷钟的主要设计特征。这种微波腔不仅体积小,场分布模式也很好,可以利用小体积原子气室获得高强度原子跃迁信号,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铷原子钟高精度和小型化之间的矛盾。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 邮箱地址:
包括时任所长詹明生和梅刚华在内,武汉物数所所有在场的人都怔住了,他们像是被猛烈地抽了一鞭子。
“解决问题,要花大量时间找原因,原因找到了,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。”梅刚华说。
作者:黄传会
甚高精度铷钟的短期频率稳定度达到7×10^-13/τ^1/2,天稳达到3×10^-15,超过了GPS最新一代铷钟。测试结果发表后,甚高精度铷钟被国外同行认为是目前世界上稳定度最高的铷原子钟。
国家有关部门决策,立即开展星载原子钟技术研究。
为了这一天,梅刚华和他的团队呕心沥血、踔厉奋发。他们用20多年的时间,走完了外国人40多年走过的路,使我国的星载原子钟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垄断和封锁,实现了从无到有、由有到强的跨越,使北斗系统有了强大的心脏。他和团队因此而先后获得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和荣誉,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。
采访我国著名原子钟专家、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(简称精密测量院)的梅刚华研究员,我们却是先从文学聊起的。
忽然,孙家栋停顿了十几秒,而后话锋一转:“恕我直言,武汉物数所的原子钟研究,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的多,但工程化能力,比我想象的要差得多的多。”
全场寂静。
“那是什么时候?”
“哦?”我有点儿意外。
孙家栋握着梅刚华的手:“刚华,我知道你们这几年拼得很苦啊!”
孙家栋说:“干北斗就需要有这么一股劲。有时候,看不到前方的曙光,但是咬牙坚持下去,可能就成功了。”
1985年,梅刚华硕士毕业,分配到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(简称武汉物数所,精密测量院前身),开始接触原子钟。武汉物数所是专业化从事原子钟研究的单位,为我国原子钟技术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。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,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,原子钟研究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。1987年,梅刚华转向基础研究,研究激光与原子束相互作用机理和技术,凭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博士学位,当上了研究室副主任。10年的积淀,他练就了扎实的原子分子物理理论和实验功底。这是做原子钟研究必备的基本功。
看来只能靠自己了。
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能陶冶情操,激励人生的。徐迟那篇风靡一时的报告文学,激励了一代学子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。梅刚华就属于这一代人。
孙家栋说的工程化,是指航天产品研制生产要遵循一套严格的流程和规范。要生产出合格的航天产品,必须编写全套设计、工艺文件;装配、调试和测试现场必须满足严格的洁净度、温湿度要求,人员上岗要培训,要有资质;要编制试验大纲和试验细则,按规范完成振动、冲击、热循环、热真空等全套环境试验;所有过程都要翔实纪录,做到可追踪、完全受控。所有这些,当时的武汉物数所几乎都不具备。
Copyright © 2021 《全球定位系统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